观察力:迈稳学好设计的第一步
你好,我是YanYan,感谢你的关注。
01
你只是在看,却没有观察
02
放大镜——不断靠近看细节
从平面中能看出什么呢?
03
望远镜——拉开距离看整体
03
时光机——时间线上看演变
简单介绍下项目背景,1999-2003年间,西湖疏浚工程的淤泥被输送到了西湖边,一处名叫江洋畈的山谷里,形成了容积约100万m3的淤泥库。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片淤泥居然开始萌发植物,并随着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演替过程。最早是水生植物,后来开始生长出耐湿的乔灌木,如今这个淤泥库已经形成了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景观,甚至还有一片水面周边长满了芦苇等乡土水生植物,有成群的游鱼。
最关键的是,这些植物与山谷周围的植物完全不同,因为沉积于淤泥中种子原本是西湖一带的,随着淤泥一起被带到了这里。
2008年,杭州政府就想利用这片得天独厚的场地,建设生态公园。不过当地政府和专家们提了个要求——能不能在方案中凸显杭州的历史文化。
这个事情就很有意思了,虽说杭州历史底蕴深厚,但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做文化啊,何况还是一片自然演替的沼泽地,什么基础都没有,这不是逼着设计师生生“造景”吗?果不其然,大多数竞标方案还真是这么干的。
这些套路你应该不会陌生,基本上是叠山理水,去掉原生的杂乱的植被,将淤泥库转变成大水面,水边砌上山石驳岸,再堆几座假山,然后点缀仿古建筑,题写诗词,来体现杭州曾经的吴越或是南宋的文化特征,就差在大广场上摆个太极八卦,或者塑个岳飞像了。
但王院长的思路不太一样,他不是利用那些可见的符号去拼凑文化,而是回溯历史,去定位这片场地的时间坐标。
只要稍微了解下历史就会发现,西湖在上千年里经历了很多次疏浚,淤泥大多堆积在湖中或者湖的周围,我们今天看到的湖中三岛——小瀛洲、湖心亭、阮公墩,以及苏堤、白堤、杨公堤,都是用淤泥堆出来的,这些“淤泥”记录着西湖的发展演变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江洋畈可不是一处普通的公园,而是西湖千百年演变的一部分,是历史的记录者。
也就是说,这片场地本身就饱含着悠久的文化底蕴,哪里用找,只不过人们没意识到——它可以代表西湖千百年疏浚历史,在当今时代的延续。江洋畈经过多年自然演替,早已形成茂密的柳林沼泽,对于场地特征的保护(包括地貌和植物),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尊重,更是对西湖历史演变的尊重,这才是最真实的文化。
如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,要在山谷里强加那些貌似“诗情画意”的亭台山水,岂不是不伦不类。
所以后续设计建造,你肯定能猜到了,真的就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,塑造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。
历史文化不是以可见的形式来肤浅地呈现,而是沉淀在了这片山谷的自然之中,随柳林一起生长。
最后想说:
---